2021年:城市欠农村的,该还了

《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从十四五的第一年,即2021年起,各省市自治区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十四五期末,土地出让收收益(土地出让收入 - 征收等成本)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若不足土地出让收入的8%,则按8%计算,或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10%以上

农村和城市发展严重分化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

提供公共服务是城市一切文明的来源,而提供公共服务离不开土地和钱,土地每个城市都有,但无论电力、通讯、道路等公共服务大都需要一次性投资,而所需要的钱的规模十分庞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将原先隶属于地方的诸多税收收归中央,极大压缩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因为当时城市土地开发收益很小,并没有引起中央重视,因此这块收益留给了地方,于是地方政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以土地使用权为信用基础,吸引资本参与,积累承示范站资本的土地财政

随着房地产的突飞猛进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国有土地开始不够用了,于是地方政府将城区、城郊原本的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通常的做法是,将城市郊区或城中村的农村居民集体转换为城镇居民,然后其集体用地通过低价征收,变成了城镇的国有土地,这样就可以拿来拍卖了,地方政府在征收原本的集体土地时,通常以土地上的农产品产出,来确定征地价格,但地方政府一转身,将其作为国有土地拍卖时,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土地成交价通常高达土地征收成本的成千上万倍,这中间的收益,就全部归入城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就这样,城市对农村的攫取,变成了一种隐性的、大部分人感觉不到的方式

土地财政的负面效应:

  • 在土地出让金自收自支的规定下,大多数地方政府,倾向于把收入用于各种政绩工程,地方旁边之风愈演愈烈
  • 在土地买卖过程中,寻租活动变本加厉
  • 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主要投向城市建设,这带动了房地产的一系列产业,比如建材、电器、五金等,并且每当遇到经济问题时,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能够带动一些列产业的房地产,在一轮轮货币信贷和国家政策刺激下,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此外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基本都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低端产业,当这些产业大量占用社会资源时,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遭遇到了严重阻碍

土地财政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收入基本都用于城市,由此造成了更大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低收入城镇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而大城市房价却飞速上涨,高昂的房价反过来抬高了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也阻碍了进一步的城市化,透支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