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改革,制度化的松动和市场需求极度的饥渴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房地产爆炸性的发展:
- 1980年中国只有1.8亿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米,而到了2020年是50平米
- 可以落户的制度
- 可以离土离乡的制度
- 土地承包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制度
- 城市有了土地批租,有了房地产商
- 老百姓有了自有产权的住房,以及按揭贷款
- 政府成立投融资平台,国家开设开发区,每个开发区都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都是城市化运动的推动力
1990年,中国1年建造的房产面积是1000万平米,到了2017年,中国房产商建造的房产面积是17亿平米(17亿意味着全世界一半的建造面积来自中国),而2021年中国房产商新建房总量为16.5亿左右,大体来说在2017年就达到了顶点,后面三年并没有再涨
如今,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阶段,关键的10个指标出现了拐点:
- 总人口减少,14亿人已经是人口的顶峰了
- 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再增长也就增加5、6个点
- 老龄化在加深,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已达到18.7%,预计2035年将达到30%以上,老龄人越多,需要的房子越少,反而死亡率在增加,就会退出更多房子来
- 到去年为止,中国房产商手中造好的一年以上没有卖掉的房子有6亿平米,而中国一年地产建设量也就17亿平米,这是一个较大的库存,此外中国老百姓中有20%的房子是用来投资的,既没有住也没有出租,当房价不涨了,这些库存都会导致新房的需求大幅萎缩
-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50平米, 而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均50平米就是天花板了
- 房产商建造的房产面积20年翻了四翻,而同时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到顶,市场已经没有了需求
- 土地和房产的价格20年翻了四翻,在如此趋势下,所有房产商都囤地炒地,不怕库存,都拼命融资贷款
- 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和旧城改造也没有了
- 城市的学校医院建设到头了
- 房产商负债率都到了90%的天花板,未来也不可能达到105%
现在房地产出现困境,并不是政府调控政策过头造成的,也不是房产商自作孽造成的,因为房产商在2005、2010年也都是高举债、高周转、炒地皮的行为方式,而当时房产龙头并没有出现集中破产的情况,而真正原因在于当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和需求处在扩张的阶段,所以是可以循环的,而到了现在还按照这个逻辑则就玩不转了
今后5到10年,中国房产商运行方式会出现五大调整:
- 全世界的房产商,负债率没有超过50%的,而中国到90%则是因为过去地价房价市场需求量猛涨造成的,未来没有需求了,负债率必然会从90%下降
- 高价买地、大楼盘造房这种状态也会收敛,会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结构性开发
- 此前房地产商疯狂跨界,但术业有专攻,未来跨界方面也会收敛
- 中国房地产公司独立法人有9万个,中国的开发商比全世界加起来的还多,今后房地产法人会不断注销、转行、主动关闭
- 房地产卖房不会是以前那种造100万卖100万的大周转,以后可能将50万商品房卖掉,另外50万是商业性的租赁房
未来房产市场会通过折旧产生的需求,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状态,这时候房产的价格就是保值的
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必须要稳住:
- 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差不多占GDP的5%到10%
- 中国老百姓的财富60%是房产,房地产是民生产业,应该稳定
- 房地产是半金融企业,里面有大量的按揭贷款,如果崩盘对金融机构也是风险
- 房地产是龙头行业,关联着大量的供应链上的工业企业,带动几十个工业的销售产品、消费品
政府之所以采取限制措施,不是为了抑制房价,而是为了控制房地产的炒作,避免大起大落,追求稳定
当房地产商要崩盘的时候,它的资产不是房产商的,而是债权人的,也就是银行、按揭买房的百姓等,如果简单让房产商破产,就会造成社会震荡,因此需要采用重组的方式让他软着陆
- 房产商自救,自我重组,变卖其他资产以保全最重要的资产
- 优势的、没出问题的房产商去收购、兼并、重组出问题的房产商
- 国家队、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拿出它的资金,入股那些优势房产商,成为战略投资者,去收购兼并破产的公司
- 地方政府按一定折扣回购以前批租给房地产商的地,回购的资金就用来还债,也是一种重组
- 地方政府回购一部分房产商库存的房屋,用作保障房或人才房
对于上述的这种资金,国家可以由专项债或专门的贷款,这种债务不放在三条红线内,作为阵痛转轨的一个重组手段,实现房地产平稳落地、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