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在2011年后就开始下降,从2011年的32%下降到2020年的26%,虽然说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是经济结构优化的表现,但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也会造成其他问题。美日德当年制造业比重下降时人均GDP已接近2万美元,而中国2011年制造业比重下降时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不到。如果制造业能从量变到质变,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价值跃迁,那么制造业比重下降,低端制造业产值的减少,也能通过高端制造和生产服务业利润的增加来弥补,但中国制造业还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此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很可能会影响到其在全球产业链上的跃迁
目前中国快读从业人员超过一千万,外卖配送人员突破七百万,在新增的外卖骑手中有40%都是从制造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骑手中有15%是大中专学历
年轻人不进工厂的原因:
- 薪资没有竞争力,薪资与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不匹配,工资常被拖欠
- 相较于工厂流水线的三班倒甚至两班倒,外卖的自由度更高,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
- 部分制造业岗位以生产流水线为主,每天需要重复简单枯燥的工作,单调乏味辛苦,这与年轻人追求的创造性和挑战性完全相悖
- 职业天花板低,工人的上升通道不多,很多工厂管理制度和氛围死板僵化,对年轻人的精神带来巨大的压抑
- 第三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进入工厂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 整体社会氛围方面:曾经受人尊敬的工人,在几十年的社会变革后,被划分为了较低层次的工作,潜意识里的低端职业观在社会上引导着年轻人的就业风气,在潜意识里认为制造业工作就是低人一等
- 教育环境和认知导向偏差:当前对大学教育的追捧,导致了职业技术学校的冷门,进入高等学府成为评判一名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就是一直在提醒年轻人不要进工厂
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水平,制造业对国计民生、经济活动、就业、国家竞争力等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才有信心发展其他产业,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力量和责任
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家对工厂的态度,一旦制裁和灾难出现,供应链随时可能被切断,这影响着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这也就是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制造业的重要性的原因
中国很可能在2023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深度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前期推动中国发展壮大的人口红利,将转变成巨大的人口负担,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