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印度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1.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2%,受殖民历史影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一直较高,独立以后,印度效仿苏联模式,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作为战略目标,但同时重工业占用和消耗了大量资源,导致第二产业的其他门类发展速度过慢,且恶化了收入分配,在21世纪初,印度仍有34.7%的人口,每天花费在1美元以下,到了1991年印度发生国际收支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新上台的拉奥政府推动经济改革,鼓励私营经济,扶持制造业,但与中国相比,此时印度发展制造业并不具备优势,中国改革开始得早,经济活力释放也就较早,并且中国更靠近东亚发展迅速的经济体,有大量海外侨名和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这些都是印度无法比拟的。此时,信息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兴起,印度发达的高等教育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条件,却为软件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就软件业等现代第三产业自身特征而言,也不需要大量的土地、能源、基础设施和资本投入,而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必要的市场营销网络,这造就了印度发达的软件外包产业,因此印度的服务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一直领先,2020年时占比近半,而同时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仅15%,远低于中国30%的水平
印度的短板:
-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物流方面,由于路况配套设施差,印度陆运物流成本比中国贵20%到30%左右,电力方面价格与中国相近,但印度经常停电影响工业生产,用水价格约为中国的3倍,
- 产品供应链很不完善,2019年,印度70%的电子元件、45%的耐用消费品、40%皮革制品都来自中国进口,还有印度所拥有的世界第三医药产业,三分之二的原料药也出自中国
- 劳动力教育水平偏低、语言环境过于多元化,境内使用的民族语言超过400种,同时印度15岁及以上成人识字率仅为72%左右,这自然带来了极大的管理成本和组织成本,其劳动力的优势也没有想象中明显
- 种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