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鲜半岛实现停战后不久,朝鲜就开始规划经济重建,迎来了经济腾飞之旅,朝鲜战争后的十年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25%,10年内经济规模增长了10倍。在60年代末,朝鲜就已经全国普及电气化,城市到农村家家户户都通电,人均用电量达1184度,是当时中国人均用电量的5倍,而中国到2014年才达到该程度。朝鲜在70年代末就实现了农业的全面机械化,95%的插秧、80%的收割、所有的农业灌溉全部使用农业机械。1984年,粮食产量突破1000万吨,而朝鲜的粮食温饱红线为500万吨,也就是说粮食产量不但实现自给自足,部分还可以出口
按照金日成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方针,朝鲜的工业发展迅猛,在战后1954年~1963年,工业生产增速达到了34.8%,到70年代,工业产值占全国生成总值的75%。1970年朝鲜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而当时韩国人君收入只有200美元,1979年的朝鲜,已是一个准现代化国家
苏联和中国的经济援助的确为朝鲜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仅仅依靠外来援助,是无法达到比肩日本的发展速度的,朝鲜之所以取的这样的经济成就,更多还是在苏联构建的经济体系内,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的结果
二战结束后,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以帮助欧洲盟国恢复因二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同时也是为了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实例对欧洲的渗透,而当时美苏两国已经开始了冷战的苗头,苏联在东欧的扩张速度也是一时无两,为了加强对东欧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控制,苏联也相应推出了莫托洛夫计划,以加强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在莫斯科成立,简称经互会,会员国有6个,而朝鲜是在1964年作为观察员国加入经互会,此时朝鲜作为一个小国,靠的是自身的劳动力素质、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优势,充分利用这一市场,获得经济上的快速发展
朝鲜的崩溃的源头毫无以为主要是因为苏联的解体,在苏联解体之前,朝鲜的工农业体系是全球社会主义阵营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链紧密相连,当自身的优势得到发挥之后,就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比如,朝鲜并不出产石油,但朝鲜生产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商品,通过原材料和工业品出口之后,就可以进口石油,而进口石油又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也丰富了化肥和农药的供给,这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石油的丰富供给,也支撑了自身工业体系的运转,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出口活动,出现了良性循环(朝鲜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加入世贸后的中国基本一致,只是一个借助苏联市场,另一个借助欧美市场)
苏联的解体,让朝鲜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产业链联系骤然断裂,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量占朝鲜80%以上,光苏联就占了53%,但苏联解体后到1995年,俄罗斯对朝鲜的贸易从53%降到3%,贸易几乎中断,而相关国家因恶性通胀,导致需求剧烈收缩,卢布的大幅贬值让各国欠缺进行国际贸易的硬通货,再加上政局动荡等,都让朝鲜无法完成出口,失去外汇收入,当然,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石油供给,朝鲜国内的工业体系、农业机械,全部都是靠石油来运转,朝鲜自身并没有石油,之前全是从苏联和经互会进口,但解体后俄罗斯并不再将石油低价卖给朝鲜,并要求用美元黄金等硬通货按市场价结算,但此时的朝鲜和其他国家基本没有贸易往来,哪来的硬通货呢?无法进口石油等必需品,工业体系失去了石油血液后只能处在停滞状态,而农业机械失去了燃料后,也成了废铁,化肥和农药的短缺更是直接冲击了农业活动,工农业生产的萎缩导致货币体系和财政体系的崩溃
在苏联解体过程中,不仅朝鲜经济受到了摧毁性打击,东欧国家也一样遭遇了恶性通货膨胀,比如波兰在1990至1993年间经历了最恶劣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达275%,只是当时东欧国家存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机缘,可以及时加入欧洲经济体系,这让他们摆脱了经济危机
过去一些年,亚洲国家陆续加入了世贸组织,都建立起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承担了向世界输出商品的角色,各国都成为了世界工厂的一部分,世界工厂的含义是,它们都是为全球的消费市场服务的,如果离开了全球的消费市场,就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自己的工厂,由于本国的消费市场规模无法与全球的规模相比,所提供的商品供给,与本国的消费市场也无法完全吻合,一旦脱钩,企业开工率就会剧烈下滑,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就会剧烈下降,这必然导致债务危机、财政危机和货币危机,同时这些国家都严重依赖外部的石油进口,甚至严重依赖国际农产品市场,这些国家失去了出口之后,就无法实现原油和农产品的进口,这些国家与当初的朝鲜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国各行业的产能在世界上拥有很高的市占率,占据垄断地位,一旦因制裁或战争因素,导致产业链与国际消费市场突然脱钩,就会对经济造成摧毁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