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体系问题:
- 过度市场化: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与患者的支出挂钩,这就带来了以药养医,此外还有过度医疗(为了避免过度医疗,政府后来推行总额预付制,即每年给医院一定额度,超过部分就不给予报销,这导致医院到年底纷纷出现额度超支推诿病人的情况),后政府实行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即按病情和治疗方案分类付费,目的为了鼓励医院不乱开项目,但导致医院偏向于服务自费病人,病患阶层被人为割裂
- 公立医院过度行政化:医生的一切福利待遇和科研经费都与编制捆绑,医生无法自由流动,人事雇佣和解聘要严格遵循公务员法相关规定(公立医院的本质是戴着脚链的营利性医院),因此优秀的医师自然会往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集中,而不是去落后地区或基层医院,越穷的地方,资源也就更加匮乏
-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中国医疗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7%,而欧美往往在15%以上,财政支出的大头都在房产和基建上,政府的福利支出要和税收成正比,税收高了百姓兜里的钱就少了,中国税收比重21%,而台湾新加坡香港的税收比重低至15%,政府却承担起了全民医疗
- 医保的保障能力仍不足:因病致贫仍是致贫的首因,门诊报销有起付线,有封顶,还有自付药和自付检查部分,医疗分级的转型困难,患者无论大小斌病都涌向三甲医院,这种不分病情轻重的完全平等,反而加重了目前的看病难和看专家难,此外中国认识到自己患病和获得治疗的病人比例比其他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数据低10个百分点
- 医生收入被人为压低:医疗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医生往往多开检查,拿回扣,收红包,医生本身就被人为压榨,那么对待患者的没耐心和医德低下也不难理解
- 缺乏有效的监管:核心是法治问题,立法是否充分考虑患者,执法是否到位,维权途径是否畅通(对于法治,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司法独立,立法和法官脱离政治和行政,而中国司法却往往不能独立)
- 医疗分等级:体制内的特权阶级,享受高干病房等特权服务,公职人员享受公费医疗,普通城镇户口拥有医保,最底层是农村户口,新农合的参保,在总体医疗投入本就不足的同时又对特权阶级有超高国内民待遇的医疗,那么中下层尤其底层还剩多少可想而知
- 未建立针对老人的长期照护制度:由于中国社会保障开支本来就少,而长期照顾的公共筹资又是一笔庞大的财政支出,目前各省早就财政赤字,所以多数地方政府都无法支付这笔开支,这也就导致了养老院乱象频出
各国医疗体系:
- 美国:低收入和老年人由政府买单,其他全靠商业保险,医院也多为私有,主要思路是依靠市场
- 加拿大:全民医疗,政府支出所有费用,除了基层医疗系统外所有医院都是公立,虽然一视同仁,质量也不错,但因为没有竞争,就会导致效率过低,看病等待时间长
- 日本/台湾:政府统一支付,所有人一视同仁,但供给端允许市场竞争,这样在价格降低的同时也保证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