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帮你挖掘了整段经济史

逆市场阶段:

  • 1950年,土改运动
  • 1956年,公私合营,没收了企业家的所有权,
  • 1957年,大跃进,大跃进的本质是不惜代价完成不切实际的计划,是逆市场规律的经济政策导致的一场悲剧
  • 1966年,文化大革命

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的人均经济增长只有2.3%

市场经济改革阶段:

  • 1978年,农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万里)
  • 1978年,工业改革,企业更大自主权(赵紫阳)
  • 1980年,财政包干制(赵紫阳)
  • 1980年,贸易特区(习仲勋)
  • 1982年,企业减税让利;1984年,利改税(赵紫阳)
  • 1986年,企业承包制;1988年,股份制改革(赵紫阳)(至此完成释放市场活力的改革)
  • 1988年,价格走向市场化(赵紫阳)
  • 1994年,分税制改革(朱镕基)
  • 1998年,城镇住房改革(朱镕基)
  • 1999年,国企体制改革(朱镕基)虽然牺牲了一代人,但在经济学角度,却有效释放了劳动力市场,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

价格双轨制:即一部分产量是计划内的适用政府价格,而计划外多生产的用市场价格,一些体制内关系着乘机倒卖赚取价差,也就是所谓的官倒现象,物价也在投机过程和经济过热中不断上涨

中国经济大部分关键结构性改革都在赵紫阳的十年完成,当然全国各级政府的改革派也功不可没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提高,改革开放本质上是希望通过市场改革、外资、技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改革从来都必须政治和经济齐头并进,六四后,决策层发现政治改革可能会让党失去权力,于是政改彻底停止

由于没有有效的选举和议会,于是权利无法得到监督,于是真正的法治就不可能存在,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庞大,于是更加抵制改革

计划经济

  • 生产资料公有
  • 按计划生产,由于生产资料如工人、车间、机器等要素都是政府所有,所以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产品分配都是政府决定,而不是市场决定
  • 价格由政府决定:产品价格也是政府决定,而不是由供需平衡决定

计划经济意为着资源无法通过市场分配,这就意味着生产的低效率,同时任何私人无法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这就导致了投资或创新的积极性丧失,整个系统就无法运作

市场经济:

  • 生产资料主要私有
  • 生产活动由所有者决策
  • 价格由市场决定